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综合

敬师如师在 合和以谋天下利

2013年慈济新加坡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全球志工总督导黄思贤特于10月6日亲临新加坡,参与分会二十周年庆精进共修,幷与626人温馨座谈,传承法脉。在幽默又深刻的言辞中,黄思贤总督导期勉人人修身养德,量大能容天下人事,幷以和、敬、行与天下利来供养上人。


 SG20131006 GNA WSX 159
黄思贤总督导也提醒大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明师难遇今已遇,慈济因缘要珍惜”,人与人之间要多结善缘。(摄 / 王绥喜)

一组古色古香的木制桌椅,侧放在慈济新加坡分会佛堂舞臺上。全球志工总督导黄思贤以此借喻,虽然证严上人不在,但法座不移,意即“敬师如师在”。 “法座就是上人与我们静思弟子同在,佛堂后方的‘佛陀洒净图’就是佛陀法身与我们同在,所以说正法在心中。”

黄思贤总督导在百忙中抽空,于2013年10月6日从汶莱前来新加坡,参与分会二十周年庆精进共修,幷与626人温馨座谈,传承法脉。大会司仪首先报告朝山的状况,狂风暴雨及时停歇,朝山得以如期举行。

“新加坡志工心诚感天,真是不可思议。”黄思贤欣言,新加坡是一个大福地,清晨天降甘露,让慈济人在三步一拜时,没有尘土飞扬只有芳草芬香。

正信佛法 心诚则灵

黄思贤分享,他与志工洪志诚曾到印尼分会关怀会务,幷请示上人在繁忙的公务中,他们该如何安排临时加插的行程。

一是受邀参加当地实业家六十周年钻石婚宴,二是印尼总统要接见。对于这两件事,上人思考后皆回答:“有时间再去,公事要紧。”到印尼后,种种原因下,这两项邀约都被取消了,让洪志诚感觉诧异,很多事情好像是“上人说了算”。

黄思贤继而表示,虽然佛教有神通之说,但佛陀住世后期,未免有人在修行时有所偏差,执迷神通,妖言惑众,于是严辞警惕,不语怪力乱神。黄思贤感恩上人以八正道来教导弟子,他提醒大家,闻法要闻正法。

黄思贤曾多次向上人请法,比如在家弟子该如何持咒?上人慈示持咒是出家众的传统行仪,幷不规范在家众,何况咒语该以何种语言来发音才正确呢?

还有一名志工听说“佛像不能对着厠所”,但家里只有十几坪大,佛像怎么安都会对着厠所,很是烦恼。上人说,恭敬心最重要,众生欢喜,佛就欢喜。黄思贤进一步阐述,佛像就是佛陀精神的象徵,最重要的是心中有佛、行中有法,这才是正信的佛教。

SG20131006 GNA WSX 146
趁着新加坡分会廿周年庆精进共修,全球志工总督导黄思贤关怀文莱会务后,特别来访,见证分会的志业成果后给予法脉传承。(摄 / 王绥喜)

末法时代 慈济立宗

之前讹传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黄思贤提及,佛教不说“末日”而言“末法”,如今即是正法、像法之后的末法时代。佛说末法时代幷非无正法,但“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法终将灭失于自家人身上。他以万兽之王狮子比喻,“野兽都臣服于它,但狮子最怕身上的跳蚤,抓也抓不到,拿它没办法”。

佛陀入灭前,在舍利佛诚心三请下,终于畅演本怀,开讲最重要的成佛之道——《妙法莲华经》,修行不为自己,更要做众生真善知识、大良福田、不请之师、安隐乐处。然而当时五千弟子不明其义,起立离席,佛陀亦不加阻扰。

黄思贤说:“上人是依循《妙法莲华经》。”2006年慈济届满四十周年时,四大志业皆已具足,方向已立,上人希望为万年立法而正式确立慈济宗。四大志业是世间法、方便法,黄思贤表示:“来慈济做慈济事,入我门,求我道,不用我法,必生烦恼,必有障碍。”

他解释,有些慈济人说自己法入心,但其实却用之不当、不足、错用或根本不懂;所以做慈济要“法”喜,是因为有法才会法喜充满,没有法就必生烦恼。

SG20131006 GNA WSX 147
与626人温馨座谈,传承法脉中。黄思贤总督导在幽默又深刻的言辞中,期勉人人要修身养德,量大能容天下人事,幷以和、敬、行与天下利来供养上人。(摄 / 王绥喜)

和敬行利 最佳供养

回首当年,上人在创办慈济时,就选择不受供养。黄思贤表示,“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修行宗风,是上人期盼出家众都能够遵守的规矩;而在家弟子则是要修入群渡众的菩萨精神。

虽然上人不接受实质的供养,但接受“和、敬、行、利”的供养。他解释,“和”就是弟子们彼此相处要和和气气;“敬”就是要恭敬且尊师重道;“行”就是要身体力行菩萨道;“利”就是要利益天下人,希望在座的慈济人都能以“和、敬、行、利”供养上人。

宗门已立,法脉已传。有一次黄思贤与年长志工们分享“静思法脉勤行道,慈济宗门人间路”,但他们大多不识字,教育水平也不高,太深的词匯往往会听到“雾煞煞”(台语,意指听不懂)。黄思贤便简洁地讲解,静思法脉就是“清净心”,慈济宗门就是“菩萨道”。静思法脉是精神理念,以清净心做到人圆、事圆、理圆,就不易起烦恼心。慈济宗门则以净化人心、利益众生来推动四大志业、八大法印。

SG20131006 GNA PBT 019
分会廿周年庆精进共修圆满后,志工们亦随即展开另一波的“法譬如水经藏演绎”妙手妙音整合。 思贤总督导也前往为大家鼓励及打气。(摄 / 潘宝通)

谦让养德 善缘广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常被用以形容人生的晚年,上人却把感慨转为正思维:“夕阳无限好,只因见觉悟,因为有觉悟,人生无限好”。步入晚年,我们才慢慢地把知识变成了智慧。

很多资深慈济人会说:“哎呀,我们资深的老了啦,让年轻的去做啦!”黄思贤鼓励大家,不要担心生命即将逝去,慧命依然增长,何况上人说“个人吃饭个人饱”,要为自己的慧命来承担。他打趣,“资深”千万不能“执深”。过去是杂念,未来是妄想,“该放的就要放,提得起要放得下”。

时值慈济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二十年,会务蓬勃发展,志工会员逐渐增加,黄思贤鼓励大家:“真心疼上人、爱上人,就要为上人在新加坡的志业多承担。”

“你看,委员是‘commisioner’就是‘承诺投入’‘志业’的‘人’。”慈济的资源都是天下众人的,黄思贤期勉干部们,绝不能结党营私,应无私举荐良材,陪伴志工受证,才是修慈济的大乘道。

黄思贤分享自己之前觉得困惑,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上人说”跟“黄思贤说”相差那么大。他认为,上人德行高深,跟众生的缘也结得深,所以“上人说,众生听;我们说,没人听。”自我修德,拉高格局,超越是非对错,能容天下人事,才不会起烦恼心;广结善缘,与众生结缘帮助需要的人,如此行菩萨道便能福慧双修。

得遇明师 立愿相随

一名实业家不理解上人年轻时未经长辈同意,而逃家修行。黄思贤与他分享佛陀从生于皇家(悉达多太子)到出家修行的故事。

悉达多太子出世时,他的父王净饭王听信相命仙人所说,为避免太子可能会出家,于是极力保护他,让他享尽荣华富贵。但“因缘”让太子一念觉性起,溜出皇宫,惊见生老病死之相;回宫后静心思索,自己有一天也不能幸免。太子的“根器”让他想找出“生老病死”之因,其内心“境界”与凡夫不同,外境激起了他的“愿力”而走上修行之路。黄思贤认为,“因缘”、“根器”、“境界”与“愿力”成就佛陀出家成道,上人亦是如此。

上人在成长过程中眼见大时代下的苦相,他发愿要担起天下的米箩,而不是一个家庭的菜篮而已。一一解答疑惑后,这名实业家充满信心地说:“臺湾的希望是慈济,世界的希望也是慈济”,让黄思贤感到与有荣焉。

从上人出家到立慈济宗,皆不离“为佛教、为众生”的师训。上人常说:“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当年骨髓捐赠的推广不易,但慈济促成的骨捐至今已救了三千多人。在两岸情势紧张下,1991年大陆华东水灾的救灾工作挑战重重,但上人还是坚持要做。

感念上人的慈悲为怀、济世助人,黄思贤追加一句“慈济难入今已入,明师难遇今已遇”。人生难得遇明师,黄思贤期勉,慈济人要珍惜这段累生累世的慈济因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