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教育

慈青研习营 经藏彩排并行

8月30及31日,70名年轻学子参与了2014年慈青干部精进研习营。在主题为“弘扬孝道入经藏,诚正信实勤行道”的研习营中,学员通过资深学长姊的分享、攻站等,了解“诚正信实”的慈济家风和时代青年的承担。随着9月“浩瀚父母恩”演绎的公演期近,慈青也在研习营第二天进行了首次总彩排。


SG20140831 EDA HSN 031
随着《浩瀚父母恩》公演期逼近,慈青藉年度干部精进研习营进行首次总彩排,希望透过演绎改变自身兼弘扬孝道,为时代青年做典范。(摄 / 黄思妮)

2014年8月31日,天未破晓,喑黯天际还镶着几颗稀落的残星,静思堂的佛堂已经人头耸动,慈青干部精进研习营的学员在记事本上轻快划动,偌大的佛堂内只有上人开讲“静思晨语”的声音。这70名学员在前一天已上了紧凑而充实的课程,通过资深学长姊的分享、攻站等,了解“诚正信实”的慈济家风和时代青年的承担。

随着慈青9月“浩瀚父母恩”演绎的公演期近,各组排练频密,并藉此研习营进行了分组练习和首次总彩排(full dress rehearsal)。学员更再次从课程中,了解到入经藏因缘难得,净己度他,善用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做利益人群的事,即是弘扬孝道。

唯有深信 知行合一

证严上人在创立慈济之初,发愿“为天下人提菜篮”;现在的慈青,是否做好准备“为天下人担米箩”?30日开营的首场分享,就是余承翰学长的“时代青年的使命”,他以自身在慈济的心路历程,向学员传达“信仰的笃定与坚持”。

在懵懂的中学时期,总是留着刘海,额头“不见天日”的余承翰,对未来有许多个人原则,一如他对物理学的坚持。上了大学,他发现生活中好像缺了什么。接触慈青和参加营队后,他仍在门外徘徊、观望,思考着人生去向。

SG20140830 EDA PBT 041
学长余承翰以自身的慈济心路历程,在“时代青年的使命”环节中向学员传达“信仰的笃定与坚持”,从迷茫仿徨直到深信幷立志在菩萨道上继续精进,让许多学员感同身受且向他看齐。(摄 / 潘宝通)

大三时余承翰前往波兰参加学术研讨会。当时他已知道素食的重要,但还未完全茹素。研讨会的供餐皆是火腿、香肠和乳酪之类的食物,他也“理所当然”地不坚持吃素,然而同行的阿塞拜疆穆斯林朋友竟然自己带了干粮,安心吃着符合教义的食物。研讨会后,他们一起去爬山,穆斯林朋友的背包比别人的还重,原来他带上了祷告时需要用的地毯。每当休息时他便拿出地毯,找个空旷地方开始朝拜。就是这种对信仰的坚持,让余承翰深感愧疚,回到新加坡后开始长期茹素、坚守信念。

后来在另一场研讨会中,余承翰询问演讲者为何要以改造基因食品解决畜牧业所带来的问题,而不对症下药?演讲者回应:“改变人心比做研究难”,让他豁然领会:“原来上人和慈济所做的‘改变人心’是他人不愿意做的最难的事,但也是最根本的事。”做慈济后,他更深刻了解“生命共同体”的意义。余承翰以马航MH17事故为例,原本远在乌克兰的战火,怎么会牵连到这么多无辜生命?“在这个地球村,我们所有的作为将影响个体以外的广大社会;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所有的善行与奉献,最后都能发挥良能。”

追本溯源 以爱传承

分会副执行长徐雪友以“大孝天下”课程与学员分享证严上人的心地风光。“上人因为母亲重病需要开刀,发愿以持素和减少自己十二年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父亲突然病逝给上人带来莫大打击,也让上人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随后师从印顺导师,并以导师的训示‘为佛教,为众生’开始展开了慈济志业。”

廖婕莹学姊则在“心灵的故乡”课程中分享慈济草创初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克难精神。“大家虽不能日日身在花莲的心灵故乡,依然可通过观看影带,遵循上人的教诲,日日精进。”陈伟豪学长也在“慈济宗门:从竹筒岁月到国际NGO“课程中,以媒体人敏锐的时事触觉,分享《华尔街日报》报道海燕台风重创菲律宾独鲁万后,慈济“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让受灾民众忘却伤痛,重新自立更生;传达国际赈灾六大要领“直接、重点、尊重、务实、感恩、及时”,也体现四大志业、八大法印的克难与无私。

在“筚路蓝缕在狮城”环节,学员们并排席地而坐,聆听三位早期志工林淑婷、杨淑元和黄福顺的分享。1987年,第一颗慈济种子刘静莲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历经种种困难,慈济新加坡分会终于在1993年注册成立,当时人少、资源少,也没有会所。1998年底慈济迁入牛车水的会所,当时也有有一批青年跟随师姑师伯投入社区活动,直到队伍慢慢壮大,慈青走入校园推动慈济活动。

曾是学院校园联络人的熊仪洁刚加入慈青时心情矛盾,由于当时干部不足,很多事情都需亲力亲为,一度不知所措,但也因为承担而学习良多。南洋理工大学的郑诗慧也说开始承担时会起烦恼,后来“看到其他伙伴都很用心,而自己却不及他们“。于是她发心承担“浩瀚父母恩”演绎的手语种子,把握因缘每天关怀组员,与人广结善缘,不止开阔了视野,友情也是她珍贵的收获。

慈青一批批毕业,回归社区,深入慈济志业,而传承工作始终不间断,这有赖于学长、学姊的努力。2010年,就读国立大学最后一年的郑允然在校园剩下三位制服慈青的情况下撑起该校的传承工作。“曾遇过冷言拒绝或中途离队的事,但仍不懈地陪伴校内的伙伴,尝试了解他们遇到的困境并给予帮助。”

最让郑允然欣慰的是,在一次环保活动中有二十多名伙伴参与,突破当时的出席率纪录。她心怀诚恳和感恩,不随意把学弟妹标签为“对慈济活动没兴趣”,而是一心一意地理解他们的处境,让他们发挥所长并找到自己的价值。当南洋理工大学也面临过去国立大学只有数位制服慈青的窘境时,她毅然放下已逐步稳健成长的国大慈青,进入南大校园陪伴。“我们分校不分心,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慈青’。”

SG20140830 EDA HSN 053
国立大学毕业的郑允然学姊分享她对校园的伙伴不弃不舍和耐心的陪伴,尽管遇过冷言拒绝或中途离开的,也尝试了解并给予协助,让他们发挥所长,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摄 / 黄思妮)

经藏演绎 用心彩排

慈济曾在2004年、2006年分别举办“父母恩重难报经”和“浩瀚父母恩”音乐手语舞台剧,当时参演的慈青,如今大多已受证为慈诚委员,继续力行慈济菩萨道。在营队第二天,陈殿中、洪永康学长受邀分享他们的演绎经验和体悟。

陈殿中两次饰演主要角色“浪子”,第一次只是单纯的演绎,毕业工作后有了生活历练,第二次重演“浪子”却多了几分迟疑和挣扎。“最后一幕'浪子'忏悔而崩溃大哭,很容易会让我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因此彩排时都会有所保留。”在导演魏晓柔学姊的悉心陪伴排练中,才让他抛开心理障碍,好好完成演绎。陈殿中分享:“最受用的是四个字‘真空妙有’,八年后不再演绎'浪子',但这次能以司仪的身份与大家一起成就这场演绎”。洪永康学长则两次演绎医生的角色,随后他转向幕后承担许多大型活动的协调,让台前的人没有担忧,也让会众带着欢喜心参与、带着欢喜心离开。

SG20140831 EDA ZZH 045
洪永康、陈殿中、莫淑惠(左到右)在“深入法海:为什么要入经藏?”的环节里,分享参与2004年和2006年的《父母恩重难报经》演绎的体悟和经验。(摄 / 周正浩)

曾在“法譬如水”经藏演绎中承担策划要务的曾宝仪、邱秉柔学姊,与学员们分享经验,并期望学员能茹素斋戒,通过这场“浩瀚父母恩”法会,把握因缘推广素食。曾宝仪强调,只有深入了解经典,诚心斋戒后,才能够呈现一场道气庄严的法会,“法譬如水”是如此,“浩瀚父母恩”亦然,茹素如果只是以餐数来计算,那么这不是斋戒,斋戒是身、心、灵的清净。

SG20140831 EDA CYL 035
两位学姊与学员分享去年参与“法譬如水”经藏演绎策划之经验,并期望入经藏的学员要以诚心斋戒参与演绎,以身口意清净来弘法,不仅能庄严道场,先自度方能度人。(摄 / 蔡佑良)

一小时的“浩瀚父母恩”演绎总彩排,从司仪开场到〈终曲〉一气呵成,所有演绎人员第一次挑战快速的幕间换装,让大家能够熟悉演绎当天的情況。总彩排尾声,“最美的笑容”音乐响起,只听见佛堂内此起彼落的啜泣声。

随后的写家信环节,许多学员一边拭泪,一边写下对家人的内心话。雷凯征加入手语团队至今仅一个月,但他依然跟得上进度。演绎排练带给他的震撼,是团队的“齐心”。“我从中也学习到谦卑才能比划出深刻的手语动作。在家中与母亲常因为意见不同而起争执,演绎〈怀胎〉让我领悟母亲怀胎的辛苦,我会先聆听再沟通,改善与家人的关系。”

SG20140831 EDA ZZH 082
彩排结束后,现场的慈青深深地被这部孝道佛典演绎所感动,因此营队安排写家书的环节,鼓励慈青同学勇敢地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他们边写边拭泪,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摄 / 周正浩)

每日往返马来西亚新山和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慈青颜明德表示,自己小四就参加慈幼班,十五岁叛逆期离开慈少班,十六岁时突然接获父亲骤逝的消息,“浩瀚父母恩”演绎的一幕幕情节在脑中掠过而心生忏悔。2013年他在伙伴的鼓励下回到慈济,发心跟着母亲走慈济路,纠结于心的抑郁终于解开。他说:“父亲是用生命来换取我的慧命。”

圆缘时刻,学员张嫣庭以三个字“仁、心、爱”总结心得。“慈济志业是很多人一起做的,做善事不能少你一人,是为‘仁’;所有的活动策划都是用心准备,学员们用心上课,是为‘心’;演绎过程中必须先从爱自己开始而扩及对其他生灵的爱,因为演绎吃素,是为‘爱’。”

SG20140831 EDA PBT 031
学员张嫣庭在圆缘时,她以“仁、心、爱”形容慈济人做善事、策划活动、学员的用心上课及从演绎中的体会来总结参与干训营的心得。(摄 / 潘宝通)

最后研习营在慈青制服的颁发,以及分会执行长刘瑞士爱的叮咛中温馨结束。生命的充盈与圆满,在于行路的方向。证严上人对慈青传承法髓、回归佛心一直寄以厚望,“只要起点是正确的,没有偏,就能勇往直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