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教育

攀越网络高墙 重拾诚舆情

有人说,年轻人在网络里无所不能,生活中举步维艰?网际网络为什么会变成一张无明大网,将我们网住?如何找回人与人之间纯真温馨的互动?新加坡慈青邀约了同学,在2015年3月11日和2015年4月8日举办了两场慈青分享会,一同探讨、反思。


 SG20150311 EDA ZZY 010
在分享会上慈青透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登入脸书以不同的角色表达各自的观点。 (摄 / 周正阳)

法国知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普及的智能手机已成了现代年轻人最重要的沟通管道,生活步调快速的当下,讯息的传送只不过在弹指之间。迷失在大量资讯中,人们逐渐丧失了​​判断真伪的能力,总是习惯性地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将自己困在所设下的框套中。

在2015年3月11日和4月8日的两场慈青分享会中,数十位本地大专的年轻学子,一同来学习如何在这网路潮流中,以多元视角去看待网路上的言论,并跳脱出科技的制约,逐渐找回人与人之间曾经最真诚的互动。

互换角度 脸书线上实境秀

在三月的分享会主题“网络文化”中,有个贴近时下年轻人的体验环节——透过脸书上即时互动的角色扮演游戏。主持人先预设一个班上作弊案的情境,并指定其中的各个角色(如老师甲、作弊者乙、作弊者丙、同学丁等角色)给各个小组,让他们登入脸书表达各自的观点,通过评论的方式与其他角色对话。

“我认为老师太小题大作了!” “作弊本来就不对,受惩罚是应该的啊!”

各组在网路上一阵唇枪舌战后,主持人将各小组成员重新分配至新的组别,让每一组都有不同角色的成员,大家互相交流方才网上发表言论时的想法​​与感受。最后,小组内也讨论延伸到对平时在社交媒体的观察。

比如慈青观察到评论一般会偏向某一方或出现偏激的情况,而我们应该参与讨论还是冷眼旁观呢?“与其花时间与偏激的人进行辩驳,不如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网络的影响力大,如果不参与评论,会不会形成一种放任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出现在讨论之中,各有道理,我们该如何取舍呢?

网路上片面的资讯来源也往往考验着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简称南大)的庄楚儿分享道:“有些网民会上载一些士兵或者年轻人坐博爱座的影片,其实有些影片中的主角表示是感觉疲累才想坐下休息。”庄楚儿认为,博爱座的概念是让位有需要的人,而当周围没有出现有需要的人时,一般人是可以坐的。

庄楚儿接着补充道:“而我们也不应该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因为有些表面看似正常的人其实是有隐疾的,异样的眼光会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她认为,少了同理心,任意的批评只会徒增社会的舆论压力与冷漠。

网络无罪 智慧经验辨是非

在分享会上,慈青学长吴佳翰与大家分享了“扩大善,不打击恶”的概念。他首先举例:“网络本身是无罪的,只是经人们的运用后才有了好坏之分。”比如全球慈济志工通过网络参与“晨钟起,薰法香”,连线静思精舍,聆听证严上人开示,日日汲取法髓来开启全新的一天。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处在网络匿名发言的保护罩后,很容易会出现“一人传虚,十人传实”的现象,因此考验着广大网络使用者明辨讯息的智慧与耐心。

针对这样的现象,吴佳翰也与大家分享了一个“不打击恶”也不“以恶治恶”的想法。“有些人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注重个人利益,智慧不足,失去理智,纠缠不清等等。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秉持‘人性本善’的观念去面对批评和指责,清楚地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表明自己的立场而不随意攻击他人。”

吴佳翰举例补充道:“从这些不胜枚举的网络谣言事件中, 我们也了解到应该做一个尽力做事而被批评的人,也不要做一个不会做事而只会批评的人。在面对谣言的抨击时,期待大家以‘普天三无’的胸襟去化解误解——没我不爱的人,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没有我不原谅的人。”

在科技时代,网络世界看似无所不能、无所匮乏,但仔细思量,我们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渐渐淡薄冷漠,孩提时那份真挚互动与质朴情感似乎难再寻觅。

回归童年 重现记忆中的童真

有人说:“童年是初生的绿叶,童年是含苞的花蕾,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的确,当我们回想童年之际,儿时的朝气蓬勃与天真烂漫不断在脑海间勾勒,彷佛唤醒了我们一直向往的童真与快乐。长大之后,我们的烦恼和欲望越来越多,人际互动有了不同的形式,但心与心的距离却可能越来越远。还记得上一次你心无旁骛跟人面对面说话交流的时刻吗?

“哎呀!不可以用手掌碰气球啦!犯规犯规!”“一、二、三木头人!抓到你了,换你当鬼。”运用手掌以外的部位让气球不落地同时,再指定下一位伙伴来拍气球,孩提时代的游戏让大家很快就打成一片。一句句游戏间的笑语盈耳,四月的慈青分享会“那些年,我们‘童’在一起”也正式揭开序幕。

想要寻回“有温度”的人际互动并不困难——首先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直接和他人面对面。在影带“见证台湾生命力——教联成立二十年”中, 老师们便提到了新时代的青年们应该要多多走出去流汗,比如说去做环保、净滩、扫街等等。从“做中学,学中觉”,慈青在付出后能有所反思并把这些收获分享给更多的青年学子,让新世代的年轻人能脱离网络虚拟世界的束缚,重新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美好。

主持人何冠宏也勉励年轻人可以尝试关注周遭环境,就从显而易见的环保问题做起。“天灾越来越频繁的现在,我们应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做起,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聚沙成塔进而推广到更多人生活中。”

活在当下 把握人与人的因缘

“请大家仔细看这张图,从这盏蜡烛上你们看见了甚么呢?”慈青学长陈志勋在分享一开始抛出了这个问题,五花八门的答案一一涌现:“光”、“蜡烛”、“被燃烧的灯心”,各组此起彼落地回答。陈志勋提醒:“但我们看不到的是温暖和热,唯有我们身临其境时才能感受到那样的温度。”

“眼见”或“耳闻”尚不能“为实”,纯粹透过照片、语言相传,我们还是无法真实体会当时的氛围,陈志勋鼓励大家勇敢踏出第一步,多多去关怀身旁的朋友,透过面对面的交谈,实践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那份真挚与关怀。

紧接着来到了“闻思修”环节,大家热络地交流想法,审视网络科技与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其中颜芷颖分享道:“如果是重要事情的话,自己就会直接打电话或面对面地与对方沟通。”颜芷颖虽然工作繁忙,但还是会抽空给家人与朋友。她鼓励大家只要肯愿意花些时间给身边的人,便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动。

网际网络纵然有强大的联结力量,但都要落实于日常生活的人际互动中,否则难保会变成真实世界中的一座悬浮孤岛。通过慈青分享会,筹备团队期许年轻人在享受当下网络生活的便利时,也要勇敢走出虚拟世界,积极正面地面对生活上的挑战与使命,成为别人的贵人,扩大社会上那份互信互助的力量。

SG20150311 EDA ZZY 014
时下年轻人喜爱使用脸书,慈青透过脸书上即时互动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大家体验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人的“网民”。 (摄 / 周正阳)

SG20150311 EDA ZZY 023
慈青学长吴佳翰向慈青分享网络本身是无罪的,只是经人们的运用后才有了好坏之分。 (摄 / 周正阳)

SG20150408 EDA ZZY 009
慈青观赏影带“见证台湾生命力——教联成立二十年”,学习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多做有意义的事,脱离网络虚拟世界的束缚。 (摄 / 周正阳)

SG20150408 EDA ZZY 007
“哎呀!不可以用手掌碰气球啦!犯规犯规!”一句句游戏间的笑语盈耳,四月的慈青分享会“当我们‘童’在一起”也正式揭开序幕。 (摄 / 周正阳)

SG20150408 EDA ZZY 017
“我们看不到的是温暖和热,唯有我们身临其境时才能感受到那样的温度。”慈青学长陈志勋巧妙地用一根蜡烛,鼓励慈青实践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那份真挚与关怀。 (摄 / 周正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