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综合

国庆开展 心灵交流的“家”

慈济和企业、艺术组织合作,收集宿舍客工、本地民众等的布艺作品,缝制成心灵交流的“家”。配合国庆月,此“篱家布衾”艺术计划已于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展出。


SG20200806 GNA WSX 042
艺术家和慈济志工用了两个月,一起完成“篱家布衾”的装置艺术。(摄/王绥喜)

新加坡今年的国庆月有点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下度过。没有人潮聚集的活动,是因仍处于解封措施的第二阶段(Phase 2 of Post-circuit breaker)。同时,疫情让国人普遍关注到一直为新加坡发展默默贡献的宿舍客工群体。

由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和叁南瓜(3Pumpkins)主办,叁南瓜进驻艺术家王文清领导,和马来亚银行新加坡有限公司(Maybank Singapore Ltd)主要赞助的“篱家布衾”艺术计划(注)于6月5日展开。

计划旨在串联新加坡不同的群体,其中包括受疫情影响极大的宿舍客工。王文清表示,客工朋友为新加坡人建设了一间间的家,但彼此之间却极少有机会在同个空间共事。“此计划的艺术成分在于让客工和本地居民一起交流互动,彼此互相了解。”他解释道。

然而,临时宿舍的关怀行动受到防疫政策规范,具有年龄和人数的限制。不少群体透过幕后筹备工作,也能初步了解客工朋友,为他们尽一份力。

家的意涵 升级再造

为了体现“家”在客工群体、国庆和疫情的多种意涵,王文清决定用55个三角形缝制成“家”的装置。55所代表的是新加坡的建国周年。客工的布艺作品将会扣挂在三角形的内外侧。

“家”的设计参考了印尼爪哇岛传统住屋“Joglo”的结构,其屋顶为倒放米碗的形状。此屋顶主要由王文清制作,四面墙则是由碎布并成的百家被,由志工缝制。屋顶和墙壁透过针线和藤条结合,挂在天花板的横梁。

“家”的意涵多元,可以是国家,是家乡,也是隔离期间所身处的家。客工的作品贴在志工的作品,象征本地居民和客工为新加坡的共同付出。屋内播放客工解释自身作品的声音,让民众感受到客工的心情。

计划本身大量采用二手回收物,经志工和客工的巧手“升级再造”,变成得以诉说故事的媒介。这些回收物包括藤和布料,背后都有着一份惜物爱物的慈悲情怀。藤条则是来自另一位艺术家载昆宁(Zai Kuning)的藤船装置,拆解后捐给王文清作为“家的支撑”。

二手衣物 公共募集

自四月下旬,住在社区隔离中心的冠病轻症客工破万。匆忙入住的他们,所带的衣物不足。经媒体报导,大批民众把二手衣物送往众多医院和隔离中心,希望尽一份绵力。

篱家布衾计划展开后,王文清和慈济职工前往慈济人文青年中心隔壁的邱德拔医院挑选合适的二手衣物。篱家布衾的缝纫布料以二手牛仔裤为主,配以花布。

为了制作550份缝纫包,团队仍面对布料不足的挑战。青年中心在网络发起募集二手衣物运动,志工谢水兰也捐赠了大批牛仔裤布料,最终完成了布料的收集。

谢水兰在一家牛仔裤公司上班,花了两年收集了一批经裁剪的二手裤管。因不忍碎布被丢弃,她原本想把碎布改制成二手钱包,隔年拿去新春慈善义卖会。听闻篱家布衾计划后,她开心地说:“这些碎布终于可以发挥良能了!”

王文清希望透过布料凸显自身对劳动阶级的关注,感谢客工对新加坡的付出。因此,他选用了不同文化脉络下的代表布料:Lurik、百家被和牛仔裤。

Lurik是爪哇乡区劳动阶级的传统布料,展现于“家”的屋顶;百家被则是华人社会妇女惜物且劳作的智慧结晶,用于墙壁;牛仔裤则是早期美国劳动者的服饰,是布艺作品的主要布料。

SG20200624 GNA WJH 003
花布和百家被的制作都需要大量不同纹饰、相同大小的布块,间中需要耐心挑选及裁剪。(摄/ 吴佳翰)

SG20200722 GNA WJH 021
所回收的牛仔裤裤管长短不一,需要剪裁和缝纫,确保每个缝纫包的布料大小一致。(摄/ 吴佳翰)

工巧心细 共同创作

两个月的筹备看似简单,其实主要分成几个环节:准备缝纫包,缝制百家被,用藤支撑布料,为布艺作品消毒,架设家的结构,把作品挂上等。

以缝制百家被为例,每个工序至少需花上十至三十分钟,如挑选合适的纹饰,裁剪成大小一样的布块,拼凑不同纹饰的布块,缝制布块,裁剪成三角形,染成蓝色,曝晒固色,在三角形边缘缝制藤条的接口等。

筹备期间,王文清天天陪伴志工,聆听志工对计划的意见,共同讨论。同时,他也鼓励他们在过程中发挥创意,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想法。随着各方想法的融入,成品边走边调整,直到八月初才算定案。

打个比方,王文清打算在“家”的内部用藤条架设一张床,带出“休息的地方”、“隔离”等意涵。他也和慈青讨论“单或双层床”的意义。一来自印尼的慈青则分享了自身的经历:在防疫政策下,原本住在双人房的她一直没有室友。房里另一张床一直空着,也衬托出她无法回家的孤单。

感同身受 化为行动

参与筹备的志工有的透过“手作口罩∙防疫献爱心”计划而接触慈济。篱家布衾计划正好能延续她们缝纫的良能。有的志工则稍微年长,因不符合防疫政策下的年龄限制,改而在此积极付出。慈青则把握学校长假前来投入。

来自印尼张嘉凌(Melissa)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就学,疫情让她无法在假期回家。于是,她和数位印尼同学每周固定前来帮忙。

她觉得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计划,因为有别于给予物资援助,这计划有着精神关怀的层面,“虽然无法回家,但仍有机会参与这特别的计划。就算在印尼参与慈济,也很难参与到精神关怀的部分。”

“我之前没有什么缝纫经验,来到这里参与,可以让我远离焦虑,而不是一个人呆在房间……透过艺术,在隔离期间可以让我们不会那么焦虑。”

同样来自印尼的国大慈青杨善仁(Winy Febriny Indayang)则认为,虽然自己和客工一样无法回家,但自己比较幸运,仍能间接地为客工朋友付出。

因防疫政策,大部分志工和民众无法和客工面对面交流与互动。但宿舍客工、家庭主妇、上班族、艺术家和学生却共同打造了一个“家”。透过有形的展览媒介,各群体无形间彷佛更加贴近彼此了。

在湖边绿意的点缀下,篱家布衾艺术计划自国庆日已开放展览,欢迎民众免费参观。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同时计划在11月底举办有关客工群体的大型展览。

SG20200806 GNA WSX 003
来自印尼的张嘉凌(左)和杨善仁(右)每周前来协助筹备工作。(摄/ 王绥喜)

SG20200804 GNA ZYJ 007
志工把宿舍客工和本地居民的布艺作品分类,张贴在“家”的四周。(摄/ 张玉佳)

注:
“篱家布衾”计划的主策艺术家是王文清,主办单位是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和叁南瓜。计划主要赞助为马来亚银行新加坡有限公司,支持单位为新加坡国际基金会、慈善信托The Majurity Trust、义顺集选区百盛艺术计划、忠邦社区艺术及文化俱乐部,以及义顺东社区艺术及文化俱乐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