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医疗人物

在慈济服务 超越职场的道场

对多数人而言,工作占了我们人生的大半时间,也是我们服务人群的具体实践。来自南印度的物理治疗师维诺,落脚狮城,加入慈济,八年来见证着志业规模的扩展和深耕,同时也一步一脚印,成就了自己灵性的成长。


慈济日间康复中心也提供居家复建服务,中心的首席物理治疗师(Chief Physiotherapist)维诺(Jothiramalingam Vinoth)正在为一名渐冻人病患进行例行复建。(摄/ 戴小同)

在南印度长大的维诺(Jothiramalingam Vinoth),志愿原本是医师。然而,在过度竞争的升学环境下,他的成绩未达理想,于是决定听从亲戚的劝告,转换跑道当一名物理治疗师。就读大学后,他慢慢了解物理治疗对病患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于是对此专业的兴趣也逐渐培养起来。

物理治疗师的专业让维诺得以在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的医院和学术机构工作。2006年,新加坡成了他再次出国发展的地点。他接受了本地旺年护理之家(Orange Valley Nursing Home) 康复经理(Rehabilitation Manager)的职位,开启了他在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活。

然而,和慈济这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慈善组织相遇,则是发生在维诺移民新加坡后的第八年。慈济基金会(新加坡)西医室医疗顾问林文豪是维诺的旧同事,他们俩曾在旺年护理之家共事六年,算是投缘。2014年,林文豪向他介绍慈济志业,随后更邀请他加入。

“他向我解说了慈济的规模,还有慈济在世界各地所做的善举󠇝。恰好我当时也在找寻新的工作环境,尤其是更优质的临床互动机会。能成为慈济的临床治疗师也是不错的选择。”当年37岁的维诺决定加入慈济。

如今维诺的工作日常,是穿梭于病患的家和慈济医疗志业体。随着慈济医疗志业的发展,他的步履遍及岛国西南部,从日间康复中心、湖畔全科医疗诊所,到位于武吉巴督和南洋社区的两间乐龄长青馆。很难想象维诺初来报到之时,慈济是从居家复建服务起家,并极为仰赖志工的无私付出。

“慈济关注的是如何为病患提供最好的医护服务,我看见志工所发挥的关键角色。”维诺说:“不只是医病,而是用爱和关怀,医人医心。真正让我感动的是,我们尝试落实慈悲和慈济的人文价值。”

维诺在助理的协助下,为病患拉筋(摄/ 曾美珍)

拥抱多元 无缝接轨

来自2900公里外的南印度,要融入北传佛教背景的慈济,维诺出乎意料的没有太大的适应困难。就连工作时可能会面对的语言障碍,他也能透过志工的翻译而如常应对。

对他来说,加入慈济的前他就适应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语境。 他体会到,与其期待别人配合自己的做事方式,不如以开放的心态来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保持正向,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跨族群、跨语言的沟通不是问题。相反地,透过与慈济志工建立的长久情谊,他觉得自己现在更能融入本地社群了。家访时,若遇到只会说籍贯方言的病患,随旁的志工也会立即补位。志工的积极和投入,大大减轻了维诺的工作挑战。

“我很感恩,因为志工一直在帮忙我。我把他们当成医护团队的一份子。我把志工的参与当作物理治疗过程的一部分。他们从中也学会了如何专业沟通,或引导一些简单的肌肉运动。”他补充道。

“2016年刚刚启用日间康复中心时,我们的病患比职工多很多。当时的确是不容易,除了家访,还要回办公室工作。还好当时我们有一批稳定、守时且用心的志工班底。那一年,若没有志工支持,日间康复中心也无法顺畅运作。”

维诺不断强调志工的投入和热忱,其实在他身上也可以看到“志为医护”的热情。

“我比较自动自发,不太需要外来鞭策。”他淡淡地说:“我不把慈济当作职场。要不然,我会一直提醒自己要在截止日期前把事情赶完。”

维诺的同事和病患见证了他对物理治疗的热忱;维诺的协助与指导让人获益良多。

物理治疗助理赖佩廷是维诺的工作搭档,也从临床物理治疗中观察和学习到更多实用技巧。(摄/ 潘在祥)

 “他耐心地给予治疗,也非常关心病患。他也会站在病患的角度思考,同理他们。病患都说自己的情况改善了很多,甚至夸他为‘魔法师’。”物理治疗助理赖佩廷说:“他非常有经验,可以从的问答找到病因。减轻病人痛苦之余,他还要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质。”

傅炳远是其中一名受维诺悉心照顾的中风病患。维诺的巧思与巧手,让傅先生印象深刻。

“他很有热忱、乐于助人、知识丰富。”傅先生分享道。“他一直帮我做拉展,我感觉我的情况改善了很多。”

中风后的傅炳远(中)积极配合物理治疗,经过维诺的肌肉拉展锻炼,病情改善很多。(摄/潘在祥)

大爱为本  学习超越

若进一步探究慈济所提供的物理治疗服务,这无不是基于人间佛教而发展起来。在兴都教家庭长大的维诺,却从不认为宗教是他融入慈济的一道障碍。

“我虽然来自兴都教家庭,但在成长过程中对宗教了解不多,和宗教信仰的连结不强。我更向往灵性(spirituality)、智慧(enlightenment)和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他分享道。“我可能不会表明自己归属某个宗教,但我相信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新加坡悠悠十五载,维诺已在这个热带岛屿安居乐业。他把父母接过来了,两名小孩也在这里快乐成长。同样地,慈济也成了维诺的另一个家。相对于其他地方,这里的意义已超越了职场。   

“在慈济,我们提供的是发自内心的服务,而非营利导向。我发现这里的工作环境互助互爱,让我能在专业和心灵上有所成长。慈济让我更加地了解和清楚生命的意义,这是充满能量的地方。”维诺说道。

“大家和睦共事,能放下自我的成见,为社会付出。这不只是职场,它超越了职场。”

维诺在2015年带着母亲前来新加坡博览中心参加跨宗教浴佛大典。(摄/ 林孟才)

(资料提供:潘在祥)

注:所有文中所提及的活动与照片皆符合当时的防疫政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