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教育

艺术治疗 孩子绘出心里话

生气,是红色的;悲伤,是蓝色的。对不善以笔墨或言语表达自我的孩童而言,绘画和艺术创作成为另一个情感的出口。慈济人文青年中心与新加坡红铅笔合办艺术治疗项目,让10至11岁的学子借助各种艺术媒介,抒发内心,学习管理情绪和探索自我。


在志工陪伴下,“快乐天堂”学子自信向师长展示在艺术治疗课程的创作。(摄/ 洪德谦)

面对记者的提问,11岁的“快乐天堂”计划学子卡德里(Qadri Rizal)自信地侃侃而谈,并主动介绍自己的艺术创作,展现了超越同龄孩子的成熟稳重,让母亲玛姿丽扎(Mazlizah Selasa)又惊又喜。

玛姿丽扎透露,这样健谈自信的卡德里,在几个月前是难以想象的。“他以前很害羞,不习惯说出自己的感受。但来到这里之后,我看到了很大的进步。他现在更健谈和自信,不再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022年一月开始,德贤小学的二十名小四和小五生,每周三和周五都到慈济人文青年中心报到, 参与“快乐天堂”计划(Kidz Hideout)。“快乐天堂”计划是青年中心和教育部在去年开展的一项课后伴学趣合作计划,旨在透过长期陪伴,促进学子的身心成长。

这项计划里,青年中心也和公益组织“新加坡红铅笔”(The Red Pencil (Singapore))合作,展开八次艺术治疗活动,小朋友透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内心,并培养自信。

为孩子的成长感到骄傲,母亲玛姿丽扎(右)给孩子卡德里(左)送上一个温暖的拥抱。(荧幕截屏/ 潘在祥)

以创造力表达自己

艺术治疗时的创作作品没有好坏之分,这些艺术作品更多是作为学生情感的出口,侧重内心的表达。即便如此,“快乐天堂”学子仍然创作出了富有深层意义的作品,青年中心因而决定举办“快乐艺术展”(Kidz Creatorz) ,于5月27日起展出作品一个月,学子也自己担任导览员,带师长参观。

只见有的孩子腼腆地紧靠着家长,在志工与老师不断鼓励下,他们才终于导览自己的作品。孩子点滴成长,青年中心的青年外联专员莎丽法深感欣慰。她表示,举办儿童创作艺术展为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随着时间过去,大家在艺术治疗的参与也愈加投入。

不过,艺术治疗的成效,其实取决于孩子与治疗师之间的互动和关系的建立,莎丽法坦言,并非每个孩子在一开始时都会愿意动手创作。

“艺术治疗是‘快乐天堂’计划最早开展的活动之一,一开始孩子有很大的抵触,一些孩子说自己不喜欢艺术,我们也担心那些比较淘气的孩子不会参与。起初两节课相当棘手,孩子们不但拒绝坐下来,还到处乱跑。”

“但到了第三节课,当艺术治疗师拿出颜料后,所有孩子愿意动手创作。即便是那些平常坐不住的孩子也乖乖穿上围裙,安静地开始画画。就在那时,艺术治疗师觉得孩子找到了表达感受的合适媒介,那也是我们第一次注意到,孩子在创作时的行为表现,和平常很不一样。”

莎丽法提及,艺术治疗建立了一个安全和信任的环境,“艺术治疗最重要的,是确保孩子可以自由做想做的事,在不加评判下表达感受。课程接近尾声时,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变好了,这包括那些比较沉默的孩子。”

卡德里的母亲玛姿丽扎发现,艺术治疗增加了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卡德里的行为也随之改善。“过去,当卡德里在学校需要帮忙时,他宁愿保持沉默。现在他会举起手来,向老师求助,如果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他也会大声说出来。”

就连卡德里也意识到自己的转变,并将绘画用于内心的表达。“我改变了很多,我以前比较麻烦,到处乱跑,惹恼老师。现在,我在艺术治疗课上只会专注在创作自己的作品。透过绘画,我可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东西,这让我感觉很好。”

“如果我感到生气,我可以用红色画。如果我感到悲伤,我可以用蓝色,我尝试透过画画表达当天的感受。”

参观艺术展后,青年中心的青年外联专员莎丽法(右二)和学校老师相互交流。(摄/ 洪德谦)

藉艺术疏导情绪

两周一次的艺术治疗,由“新加坡红铅笔”艺术治疗师主导,该公益组织在艺术治疗领域深耕多年,项目遍布全岛。这一次,艺术治疗师同样见证了“快乐天堂”学子的成长,他们变得更自信,能自我觉察和有同理心。

项目协调员蔡志美说:“我看到这群孩子有了很大的成长,尽管一些学生可能不喜欢艺术创作,或者没有创作出太多作品,但他们培养了同理心,并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

蔡志美也是艺术治疗师,她解释艺术治疗的核心,当儿童经历了一些痛苦事件或认识新奇事物,而感到困惑、内心冲突时,往往很难以笔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视觉表达”如不同的颜色、形状,线条与图象等,就是一种“自然的、容易被儿童采用的语言”,常常可帮助孩子说出内心话。

她进一步指出,往往孩子和治疗师分享创作想法后,情绪得以转化,行为也随之改善。“当生活经验以视觉形式被表达时,孩子们可以看着自己的作品,并在艺术治疗师的帮助或指导下,决定如何以更好或更可控的方式做出回应。孩子们将重新获得管理思绪的权力感和控制感,这可帮助他们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11岁的凯泽(Qaiser Haiziq Hasrizan)就是其中一名情绪管理和行为进步的学生,据他的祖母麦依盟(Maimon Karvim)说,凯泽参与艺术治疗后变得温和,不再轻易发脾气。

麦依盟说:“艺术帮助他完善自己,他喜欢画画,如果有更多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可以帮助他进步。同时,他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他过去常常告诉我们,我们是无法理解他的,但他现在能够把话说清楚了。”

短短四个月的艺术治疗,让人看见艺术提升心理健康的力量。活动告一段落,但蔡志美期许,未来“快乐天堂”计划的孩子仍能在创作中,去陪伴、聆听、看见及滋养自己,达到身心的成长。

“我希望这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他们开始更好地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经历。而对于那些对艺术特别感兴趣的孩子来说,艺术可以继续成为他们发展和发现自我的途径。”

 

(资料提供:潘在祥)

注:所有文中提及的活动与照片皆符合当时的防疫政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