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教育

看见脚下的世界 慈青年轻的坚持

除了热情与助人的心念,面对纷繁复杂、广阔无垠的世界,当一名慈青还需要哪些素养?


(摄/ 方乔)

“咦?我的车子引擎怎么开不动了?”
“可能是因为太久没有开了吧?也许需要重新启动一下!”

静思堂多功能课室内,两位新加坡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简称慈青)学姐出演小剧场,生动的对话引来现场学员的笑声。

(摄/ 周正阳)

(摄/ 王家晖)

自疫情爆发以来,新加坡的慈青已习惯了线上的活动和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减少了。就像车子停驶太久,引擎需要重新启动一样,疫情之后,人与人之间也需要重新建立起关系。

因此于2023年6月17日至18日,慈青团队邀约了近三十名慈青干部,在静思堂参与为期两天一夜的慈青干部研习营。

(摄/ 王家晖)

这次研习营旨在重新凝聚慈青团队的力量与精神,筹备团队们设计了动态和静态活动,包括讲座分享、辩论、模拟慈善访视与人文真善美宣传等,让慈青干部有机会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并进一步理解慈济志业“四大八法”,坚定慈青的使命与信念。

(摄/ 王家晖)

(摄/ 王家晖)

课务用心安排了模拟家访照顾户的情境,让慈青学员走入逼真的慈善访视场景中。

“你们要怎么帮我?”由慈青学长姐扮演的照顾户,向来访的慈青提出一个个问题,都是照顾户常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慈青学员要一起协作,学习与照顾户恰当和友善互动。在模拟情境中,慈青得以思考慈济志工在慈善访视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理解到“济贫教富”的精神。

(摄/ 周正阳)

吃蔬食好,还是肉食好?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为了探讨这个话题,慈青学员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其他学员作为旁听者,在聆听正反方的辩论后,可以提出疑问和质疑。辩论结束后,旁听学员将投票选出自己支持的一方。

尽管对在场的慈济干部来说,蔬食的重要性早就了然于心,但辩论的目的在于加深学员们对坚持蔬食的意愿和初心。通过以生活化的方式,将蔬食的好处融入到日常生活、环境和健康课题中,慈青能够向周围的人推广蔬食的好处和重要性。

(摄/ 方乔)

慈青学员被蒙上双眼,一一被引导到一张张床褥上站着,大家跟着司仪的指示将身子蹲下。突然,“地震”警报响起,床褥开始剧烈摇晃,同时周围还有小球抛向他们……这个场景仿佛将学员们置身于真实的地震中。

紧接着,慈青们蒙眼的布条被取下,众人透过影像资料尝试理解灾难现场的情况。

身处一个幸福无灾的国家,藉着模拟灾难的方式,培养学员们慈悲心及救灾意识,并相信自己有能力为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摄/ 方乔)

团体之美来自个人,第二天一早,慈青学长姐和师姑师伯为学员细心指导示范衣着、住宿、用餐和外出的礼仪

人文修养和品格教育,塑造慈青往后人格发展,展现慈济礼仪之美,成为内心充满自信,外表威仪出众的青年。

(摄/ 方乔)

(摄/ 方乔)

透过在海报上设计职业社交网站主页,慈青学员将证严上人和四大志业故事相连接,和伙伴分享每个志业成立的时空背景和发展。

(摄/ 周嘉欣)

两日的营队还邀约了多名慈青学长姐和志工前来座谈和分享,为慈青学员打气。

资深学姐吴萱仪和郑允然在分享时说,时间稍纵即逝,世界需要源源不绝的善力量,她们期许慈青把握时间,成为守护善的社会和美好世界的力量,承担掘井人的责任。

何欣芩医生是新加坡慈济人医会的成员,同时也是一位服务于慈济湖畔全科医疗诊所的家庭科医生。面对台下的大专青年,何欣芩分享她当初选择医疗职业和工作环境时的经验和见解。

何欣芩透露,自己原本有机会加入大型医疗机构,并拥有优渥的薪资待遇。然而,因为认同慈济的医疗理念,她最后决定成为慈济的全职医生。她说:“别人都说我大材小用,可是我觉得我才是那个定义自己是什么的人。”

面对质疑,何欣芩始终秉持着慈济的理念“拔苦与乐信愿行”,坚守 “做对的事”,因为在她看来,医疗工作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医治人心。

(摄/ 王家晖)

在另一场座谈,校辅爸爸王威勋和毕业慈青学长姐,与慈青学员交流分享,他们在加入慈济后所面对的种种考验,例如做慈济如何赢得父母亲的认可,以及如何邀约朋友参加慈济活动等话题。

做慈济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王威勋鼓励众人说: “慈济是个非政府组织,在这里你不仅能扩展人脉,还能够学习到许多课外的人生新技能。”

“因为我们是幸福的人,才有机会参与慈青,并在这里参与营队。大家不为其他目的,一心想做好事而聚在一起。”圆缘时,慈青学员廖翊杏感恩分享道。

两天一夜的慈青干部研习营,大家短暂回到静思堂齐聚一堂,除了多项体验活动,慈青学长姐更是语重心长,因为社会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力量和坚持。专注脚下的每一步,慈青心灵充电后再出发!

(摄/ 王家晖)


延伸阅读